100%

 李流謙:《澹齋集》十八卷

李流謙,字無雙。綿竹(四川)人。宋宣和五年(一一二三)生。蔭補將仕郎,授成都府霅泉尉,調雅州教授。後改奉議郎,通判潼川府。淳熙三年(一一七六)卒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澹齋集》十八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澹齋文集 【 一條】  澹齋先生集 【 一條】

李流謙澹齋先生集 【 二條】  李流謙澹齋集 【 二十九條】

以上共三十三條,校南海孔氏鈔本(藏廣州中山圖書館)《澹齋集》十八卷,館臣漏輯十三條。

   【 下巖】

掃雲躋絕磴,倚竹破蒼苔。凍澀冰簾捲,塵侵佛閣摧。僧殘無給侍,墨妙雜輿臺。就使去,猶勝不一來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千七百六十五「巖」字韻,頁四上引「李流謙澹齋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冊)】

   【 新沐】

性懶如嵇康,不沐已三歲。蟣虱擅封域,汙垢為之地。譬之大諸侯,父死輒子繼。納汙固云久,用鉞豈得已。朝來湯沐具,縞素雪危涕。決河巷塵泥,崩風刮氛翳。 【 檐】  【 擔】 坐茂樹,未足當快意。晚日瀝餘潤,寸櫛導積氣。蓬根入風露,浮爽到肝肺。憂見斑毛,引鏡不敢對。彈冠一趺坐,茹連豈吾事。置之勿復道,我醉欲眠爾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九千六百三十六「沐」字韻,頁三下引「李流謙澹齋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六冊)】

  謝張雅州啟

橫經左職,恐招非子坐之譏;練日就途,久抳膏吾車之意。迫以門戶之託,兼之斗升之謀。攝衣載馳,順風以請。伏念某本延于賞,旋其廳。尉掾酸寒,兩書下考。丘園閑散,四閱流年。或人譏其迂疏,識者賞其靜退。皆無其實,敢冒此名。蓋嘗讀聖賢之書,粗能知義命之分。惟遺不怨,而阨不憫;故坎則止,而流則行。眷惟蔡山,近綴夷落。書卷可把,豈問荒區;吏責不干,便名樂土。況為予小子之地,尚存先大夫之祠。想見邦人,嘆綠髮郎君之浸老;敢期士子,喜絳帳先生之肯來。靜求所安,敢忘其自。茲蓋伏遇知能閎達,器局靖深。真一時之吏師,有前輩之風味。技輕肯綮,仕阨飛騫。暫稽兩禁之除,猶畀一麾之寄。黃堂坐嘯,已歌召伯之棠;東閣優賢,仍采風人之菲。致茲晚輩,亦託下僚。某夙駕柴車,遙瞻華戟。秋鳴社燕,恐難久於依棲;斷木頑金,猶願從於鎔削。謗生平地,不知其由;明燭中天,卒正其罪。暢狐妖之一掃,欣鳳德之未襄。御佩何言,循省益愧。伏念某粗為脩飾,宜寡悔尤。緣疾惡之性,本與生俱;致誣善之詞,忽出意表。亡而為有,此物奚為至哉?受之不辭,是孰不可忍也。輒干吏訊,欲究毀來。誣金竟明,吠雪頓息。尚免市朝之肆,其如有容;竊規忠恕之心,必使無訟。此蓋伏遇知人于素,聽獄以情。蕩滓穢於太清,洗疵瑕於白璧。取讒而投有北,不亦快哉;伐國而問仁人,從今晚矣。某敢不愈勤持守,毋召怨嫌。彼固不量,欲蚍蜉而撼大樹;此宜自反,懲沸羹而吹冷虀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五百三十九「啟」字韻,頁十九下引「李流謙澹齋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零六冊)】

   【 易經解】

   其一: 【 坤】

其源,所見皆非其正也。觀坤者曰「柔順」,固也。然不知厚而載,動而剛,豈「柔順」能之。必有根極之者,「直方大」是也。直則不邪,方則不易。不邪則正,不易則固。正固則大,而後柔順之施,為天下之正用。不然,直陰幽懦弱,便佞側媚爾,豈坤也哉?或曰坤體不自立,烏乎直?不自持,烏乎方?曰:坤非直於坤也,直於乾也。非方於坤也,方於乾也。乾作而坤作焉,乾止而坤止焉。吾知乾而已。方其與彼,俱作俱止。物莫得而遏之,則安得而不直,亦安得而不方?不視其或作或止,若紛然其繁也。而不知其一本於乾,則亦何所習而利哉?謂之無不利,蓋無私意加乎其間。動適乎理,而物各得其宜也。然則地道之光,於是乎在。是以六三得之,能含其章,而有有終之譽。六四得之,能括其囊,而無失身之悔。六五得之,黃中通理,而有暢於四支,發於事業之美。初昧焉,而不善之積,不能以自知。上窮焉,至於交戈而俱斃。然則六二也,其不謂坤之正性正用,得乎哉?Y「六二直方」,止「地道光也」  天下有正性者有正用。坤初微而著,微可忽也,著可懼也。聖人切近,戒之曰「霜冰」。霜固所以為冰,而知霜者有時而忽冰也。三位下而亢,曰「含章」,曰「或從王事」。聽而不遂,應而能終者也。四括其囊,否隔之際,咎譽皆悔,利在結密;或不密焉,不咎則譽。以乾之陽,至是或躍。或者疑也,而況坤乎?謂之多懼,蓋懼此也。五高而偪,仰則廢分,俯則失機,履中而時措之,是以元吉。文王有庇民之大德,又有事君之小心。凡處危嫌之地,此其法也。六窮而摶,陰不陰陽不陽矣。故此五者有正性,未必有正用,唯二具焉。是以五爻,皆宗本之辭。總曰「直方大」,舉其正性而言之也。象曰:「其動也直以方。」舉正用而言之也。蓋直其靜,方其動。故又曰:「直其正也,方其義也。」夫觀物之凡不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七「坤」字韻,頁二十九下引「澹齋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八冊)】

   其二: 【 賁】

「賁亨,小利有攸往」,至「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」  天地之物,未嘗不成於兩。有上則有下,有此則有彼,有文則有質。一不獨立,待兩而行。兩雖別也,一則主之。所以為兩,動於情也。主之於一,復於性也。今夫賁之為卦,山上火下。以火燭山,物物陳露。文所由生,是兩月之相為用也。然火為能燭山,則所燭能燭後也。所燭先也,先者定矣,屹不移矣。後者憧憧,徒往來矣。故賁之主在艮,其兩在離。

- 644 -

離反其光,艮固自知,艮在焉。離則失照,觀之彖曰:「柔來而文剛,分剛上而文柔。」夫剛未嘗往也,文來柔之;來者有缺,然不足屈而下之之意。然剛拒而不接,則惡於不和,而無以致亨。於是特分焉,上而文分者有裕,然有餘施,而與之之意。故柔文剛也,足以亨剛文柔也。「小利有攸往」,小謂柔也。謂柔得所附,而不能有攸往也。由是觀之,剛本無文柔之心,亦無有心求柔之文已也。柔自託焉,而剛亦因以致用。故棘子成曰:「君子質而已矣,何以文為?」彼之說固一曲,然亦誠獨見乎此也。至子夏論《詩》,則曰「繪事後素」,其亦知繪素之俱,而繪必後於素乎?然柔來文剛分,剛上而文柔,則曰「天文也」。人文以止,則曰「人文也」。又曰「觀乎天文以察時變,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」,何也?蓋天其質也,剛也。日月辰緯之錯行,四時六氣之推遷,柔也,所以文之也。錯行者,明晦之不同。推遷者,寒暑之自異。而為天者,常穹然臨之,聽其自爾,而莫之或為;故觀之者特曰察時變,而不曰天變,蓋變在時,而不在天。此蓋柔來分剛之說也。至於人文,則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長幼是矣。夫林然而生,孰非人也?方其萃聚之眾,則若不可齊。趣操之異,若不可合。然為君臣,則志同也。為父子,則情親也。為夫婦,則好合也。為長幼,則悌順也。是皆懽然相通,粲然相接,繁縟而可觀,其文明蓋如此。雖文明矣,然志同者,有分也。情親者,有等也。好合者,有別也。悌順者,有倫也。則其止又如此。聖人於是因其文明也,發揮之以飾其外;因其止也,維綱之以制其內。機緘默運,使由而不知,不曰化成之乎?雖然,二者固並行而不悖,然文明必曰以止何哉?蓋文明固待止而後能託以顯也。若止則疑無待於文明,姑亦勉而應焉。此又柔來文剛之說也。夫以天文人文觀者各異,至於以剛為本,而柔從之,則一而已。吾於是論天下之文,必先乎天下之質。不幸而過,寧質無文。故《艮》至於上九,猶曰「敦艮」而離之過,則有焚如死如之凶。不然,夫子何以筮而得此,愀然而悲?而莊周氏悼戰國之敝,亦有滅質之嘆。董仲舒察武帝之浮虛,亦有損周用夏之對。卦之上六曰「白賁」,而大傳曰:「賁,無色。」古之聖賢,其皆如此乎?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三千八百七十六「賁」字韻,頁六下引「澹齋文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三冊)】

   【 孟子解】

   其一

戰國之際,欲毀鄉校者有之,欲毀明堂者有之。蓋先 【 生】  【 王】 道德法度之遺意,至是決裂殆盡。然仁人君子,未嘗一日不致意於其間。故子產於鄉校之毀,則亟排之。孟子於明堂之毀,則力止之。雖然,無明堂不害其有王政。然宣王所以欲毀之者,不惟不知明堂為何等物,蓋初不知王政為何等事。故孟子因是以啟迪之。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,而夫子非焉。夫子存羊,蓋所以存禮。今孟子欲存明堂,其亦所以存王政也與?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五百五十八「梁」字韻,頁三下引「李流謙澹齋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二冊)】

   其二

孟子意不在明堂,而在王政。特因明堂以激之,而王果問焉。於是以治岐之事告之。蓋治岐亦文王初為諸侯事也。夫耕者九一,仕者世祿,關不征,澤不禁,罪不孥,以至鰥寡孤獨,皆發政之所先。此實王政之大者,而皆於明堂出之。則明堂安可毀?不然,如後世徒以彌文之飾,指複廟重屋八窗四達為之,則毀不毀何與乎王政?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五百五十八「梁」字韻,頁六下引「李流謙澹齋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二冊)】

   其三

宣王未安於王政之言,於是託以有疾,而有好貨好色之事。孟子又引太王公劉以為言。太王好色,而無怨女、無曠夫。公劉好貨,而有積倉、有裹糧。夫使人人好色如太王,好貨如公劉,則人唯恐王之不好也。此與前好勇之義同。王嘗問卿,孟子以正對,王勃然變乎色。今此則若隨其意而詭說之,何哉?蓋言不剴切,無以激其意。不順適,無以寓其諷。雖若不同,其所以引君於道,則一而已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五百五十八「梁」字韻,頁十四下引「李流謙澹齋集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二冊)】

   其四

洪水溺人,非禹溺之也,而禹以為由己溺之。人不粒食,非稷飢之也,而稷以為由己飢之。一夫不獲,非伊尹推而納之溝中也,而尹以為時予之辜。是三聖人者,豈固敝敝然樂於勞瘁,而從事於務哉?蓋以為治其職,則當致其憂;居其位,則當任其責。非惟在上者當然,在下者之所以望我,亦若是也。今齊王於妻子失其託,則知以責其友;不能治士,則知以責士師;至四境不治,則顧而言他。彼其心,豈不知此實己之責哉?而獨恥於自反,及謬為不省以絕其說,使孟子不得終進其治國之道,然則宣王不足與有為,亦可悲矣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五百五十九「梁」字韻,頁二下引「李流謙澹齋集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二冊)】

   其五

治一國者,有一國之望;治天下者,有天下之望。所謂望者,非一朝一夕之為也。道德積於身,勳烈著於時,聞譽赫於人之耳目。君人者倚之,百姓與之,宗廟保之,夫是之謂世臣。凡此者,舉一國聽之,則一國重;舉天下聽之,則天下重。昔周之畢公,身事文武以及成康,而書稱其弼亮四世,嘉績多於先王。予小子垂拱仰成,蓋為世臣者固如此。今齊王無親信之臣,而昔者所進,今日不知其亡。是其於任用之際,亦苟而已矣,則烏知所謂世臣哉?方且指喬木以求故國,豈不重貽孟子之笑哉?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五百五十九「梁」字韻,頁四下引「李流謙澹齋集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二冊)】

   其六

用人,大事也;殺人,亦大事也:皆不可以己之私意為之。左右諸大夫及國人皆曰賢,皆曰不可,吾方察焉,見其可用可去,而後從之。不然,未敢必於用於去也。左右諸大夫及國人皆曰可殺,吾亦察焉,見其可殺而後殺之。不然,未敢果於殺也。夫何故,眾以為賢,是眾人用之,而吾何預於用之哉?眾以為可殺,是眾人殺之,而吾何預於殺之哉?夫然用者常當,殺者無悔。雖然以謂可用可殺固在彼;而聽其言而察,察其言而用,則在我。專於彼則惑,專於我則蔽。故《洪範》謂有大疑,先於謀及乃心,而次及庶人卿士,及龜筮。暨其俱從也,而後謂之大同。亦與此同意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五百五十九「梁」字韻,頁九下引「李流謙澹齋集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二冊)】

   其七

「齊宣王問曰:湯放桀,武王伐紂,有諸」至「未聞弒君也」。君臣之分,何啻天淵之嚴。齒馬蹙芻,皆誅毋赦。桀紂之事,豈所宜言,孟子言之不疑。蓋天下歸往之謂王,天下去之謂之一夫。謂之王,則齒馬蹙芻猶所不可。謂之一夫,則孟子之言,蓋不為過。秦二世、隋煬帝,尤其甚者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五百五十九「梁」字韻,頁十六上引「李流謙澹齋集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二冊)】

   其八

「齊人伐燕勝之」至「亦運而已矣」。齊與燕異乎?燕不及齊,則齊可取,何謂其異也?德不及則異,政不及則異,然宣王問孟子猶有有取勿取之疑。則齊於燕,蓋未有德與政之異。孟子於是告以文武之事,以為取之而燕民悅,則當法武王取之;取之而不悅,則當法文王。舍是二者,就使力能取之,民本避水火耳,而去燕得齊,則是無適而不遇水火。故曰:「亦運而已矣。」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五百五十九「梁」字韻,頁二十九上引「李流謙澹齋集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二冊)】

 朱翌:《灊山集》三卷

朱翌,字新仲,號灊山居士、省事老人。舒州(安徽)人。宋紹聖四年(一○九七)生。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。南渡為祕書少監、中書舍人。後充祕閣修撰、知宣州,移平江府,授敷文閣待制。乾道三年(一一六七)卒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灊山集》三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朱翌詩 【 十條】

朱翌潛山集 【 八條】

以上共十八條,校《叢書集成》本《灊山集》三卷及《補遺》一卷,館臣漏輯者十三條。

  讀杜詩至減米散同舟路難思共濟舟人偶來告飢似詩讖也

老翁起布衣,詩史天下選。眼中無全牛,萬象轉綮穴疑。曹劉知幾輩,波瀾付一卷。凄其憂世心,妙若醫國扁。惜哉無孔子,不得並墳典。豹露管中 【 班】  【 斑】 ,吾猶及淺淺。歲月走江淮,冷淡空盤盞。諸子不見味,咀嚼必禁臠。遺編過三復,奧義見百遍。長言起清風,竦立侍冠冕。減米散同舟,讀已事在眼。吾豈監河侯,不救在陳患。生塵甑屢空,釜聲不免。迢迢千里程,與汝共艱險。雖無百丈牽,顧有眾力挽。願學平原公,試草乞米簡。更問偕來人,恐有蔡明遠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百九十九「詩」字韻,頁六下引「朱翌潛山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冊)】

  輶歸自五羊得承可舊詩一編書其後

君不見,香山居士居洛陽,遠借五寺收文章。又不見,巢父詩卷何所藏,留之天地同久長。鑄金琢石非不強,金流石泐不可防。以人傳人策甚良,世人顧未知其方。我昔宦游凌大江,年少從君璧一雙。勝時一詠同一觴,頗亦自愧 【 槍】  【 搶】 榆枋。劫火不肯留青囊,日往月來心不忘。大兒南歸自五羊,袖中乃有萬丈光。伏而讀之喜莫量,重到虎踞龍盤鄉。今年貢舶早放洋,明珠大貝光溢箱。答賜不敢煩吾皇,願得君詩歸獻王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百九十九「詩」字韻,頁七上引「朱翌潛山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冊)】

   【 投壺】

   其一

誰可忘憂慰寂寥,夏長惟以一壺消。坐中皆欲從多馬,妙處何妨不絕梟。幸郭滑稽無事日,將遵取士中興朝。諸公有意來償進,貰酒何妨為解貂。

   其二

哨壺枉矢樂初筵,列坐分曹看令傳。龍躍集飛驚背手,雲開電擊笑通天。齊侯晉侯誇酒肉,魯鼓薛鼓排方圓。何事吾人無一事,竹高臥聽錚然。

   其三

五扶新拓室中筵,列算姑從舊制傳。百發縱橫惟所命,一時勝負豈非天。功成只許全為上,手熟猶如左畫圓。卜晝未厭仍卜夜,銅槃高捧燭花然。

   其四

三代遺文歎寂寥,考評今古得愁消。中行穆子雖爭雋,司馬溫公不貴梟。鈇鉞他年專將閫,羽儀從此冠天朝。倒囊賸欲陪賓戲,零落空餘一弊貂 【 (註:司馬溫公《投壺法》不取梟箭、倒入之類,以其用巧,非正也)。】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二百五十七「壺」字韻,頁十六上引「朱翌詩」。(影印本第十八冊)】

  上巳陪諸公集西湖

今日我上巳,樂哉天氣新。青春在西湖,湖水綠以勻。諸公乃肯遊,盤飧仍集珍。少縱方外談,一洗城中塵。喚船苦不早,行酒不計巡。始歎葑欲合,終喜鷗來親。茫茫天宇間,何地寄此身。共偷一日閑,恐負三月春。遙瞻後湖遊,海若從鉤陳 【 (車駕是日次京口,顏延年有《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》一首)。】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二百六十四「湖」字韻,頁二十四下引「朱翌詩」。(影印本第十九冊)】

  六月十五日西湖宿齋

並湖西去望南屏,但見煙雲日日新。山色漸爭秋氣勢,荷花全露曉精神。洗心用此無邊綠,處世端能不染塵。慚愧西湖敦夙夜,從今長作境中人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二百六十四「湖」字韻,頁二十五上引「朱翌詩」。(影印本第十九冊)】

   【 金剛臺】

兒子門生交說勤,要翁一出步溪雲。金剛臺近城三里,玉友醅新盞十分。反照江山紅半斂,小春桃李暖如薰。心灰已冷無機事,戲象爭棋亦謾云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六百三「臺」字韻,頁二上引「朱翌詩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冊)】

   【 綠萼梅】

不肯雷同自一家,青裙獨立水之涯。只應夜過許長史,全似當年萼綠華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八百九「梅」字韻,頁二十二下引「朱翌潛山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五冊)】

  題山谷姚黃梅花

姚花富貴江梅妙,俱是花中第一流。戲出小詩花一樣,先生下筆與春謀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八百十「梅」字韻,頁八上引「朱翌潛山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六冊)】

   【 素馨】

眾香發越充南溟,梅花腦飛水弄。露積旃檀薪降真,董陸光射琉璃缾。山川草木一天芬,素質如玉備眾馨。烏髻粵女嬌滿簪,上官置酒結蓋纓。餘波潤澤龍涎春,北走萬里燕趙秦。騷人尚尤楚靈均,何為不入離騷經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九百六十「馨」字韻,頁三下引「朱翌潛山集」。(影印本第八十八冊)】

  嶠南元夕時桃李盡花今歲遊人甚盛示王守

太平文物自多奇,刺史風流照海涯。五福神遊先樂國,百燈王現應明時。笙簫合處春回煖,桃李陰中月落遲。醉倒花前天厚我,何須更 【 間】  【 問】 紫姑為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三百五十四「夕」字韻,頁十下引「朱翌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)】

 李處權:《崧庵集》六卷

李處權,字巽伯。溧陽(江蘇)人。宋宣和間(一一一九—─一一二五)與陳叔易、朱希真以詩名。南渡後,嘗領三衢。紹興二十五年(一一五五)卒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崧庵集》六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李處權詩 【 三條】

李處權崧庵集 【 七條】

以上共十條,校《宋人集‧甲編》本《崧庵集》六卷,館臣漏輯者一條。

  遊峴山觀顏魯公窪樽呈谹父

人物如公亦偉哉,窪樽寂寞峴山隈。似聞著履凌風出,不見拏舟弄月廻。往事只應君可紀,幽期孰謂我能開。留詩更約荷花語,莫惜障泥走馬來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四「樽」字韻,頁二十上引「李處權崧庵集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一冊)】

 吴可:《藏海居士集》二卷

吴可,字思道。據考,其生年當在宋宣和(一一一九)之前。嘗官於汴京,乞閒以去。又嘗居洪州,建炎後轉徙楚豫之間。其卒年約在淳熙(一一七四)之後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藏海居士集》二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吴可藏海居士集 【 七條】

以上七條,校《宋人集‧甲編》本《藏海居士集》二卷,館臣漏輯者一條。

  附錄

   五峯翁書淵明詩 【 此文署名「五峰翁挺士」,疑非字仁仲,號五峰之胡宏。《永樂大典》將此條錄於吴可的《藏海居士集》下,顯然是吴可的友好在該集上的題跋,姑附於此。】

陶淵明詩,如向上祖師所受用處,無復餘事。有欲學之,非飽於參尋莫能到也。思道平生刻意於詩,晚所造詣乃如此。當有明眼人,以予言為信。五峯翁挺士特書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百五「詩」字韻,頁一下引「吴可藏海居士集」。(影印本第十冊)】

 張元幹:《蘆川歸來集》十卷

張元幹,字仲宗,自號蘆川居士。長樂(福建)人。宋元祐六年(一○九一)生。曾為李綱行營屬官。官至將作少監。紹興中,得罪除名。壽約七十餘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蘆川歸來集》十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張元幹 【 一條】  張元幹詩 【 二條】  張元幹歸來集 【 十五條】

張元幹蘆川歸來集 【 四條】  蘆川張元幹集 【 一條】  蘆川集 【 二條】

以上共二十五條,校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《蘆川歸來集》十卷,館臣漏輯者七條。

  詠二疏

兩傅常存好老心,漢廷元自少知音。歸來日日相娛樂,賴有君王舊賜金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四百八「疏」字韻,頁十一下引「張元幹歸來集」。(影印本第二十八冊)】

  春酬陳端中明府長韻

往在識公日,我與兒曹俱。八齡初問字,雙鉤略摹朱。知為太學生,夙仰君子儒。契闊三 【 千】  【 十】 載,邂逅天一隅。追數半鬼錄,宰上空美諛。所存復陸,隙中驚過駒。長者類太丘,祖風如魏。兵火已無屋,蓬蒿仍不鋤。善藏武城刀,息駕王喬。功名有要路,矢石思捐軀。常揮鐵如意,欲碎玉唾壺。書生無浪語,天驕今既誅。下如鴟夷子,扁舟歸五湖。安用金谷園,墜樓煩綠珠。相國起刀筆,將軍拔屠沽。但封寢丘地,莫 【 料】  【 捋】 秦王鬚。隱居九畹蘭,活計千木奴。客至徑設醴,詩來或操觚。游戲百家衣,劇談五雜俎。涉世雖歷落,安命良支梧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千「府」字韻,頁十八下引「蘆川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十冊)】

  送前東陽于明府由鄂渚歸故林

結束征車換黑貂,灞西風雨正瀟瀟。茂陵久病書千卷,彭澤初歸酒一瓢。帆背夕陽湓水闊,棹經滄海甑山遙。慇勤為謝南溪客,白首螢未見招 【 (一作:「蓽門誰見招」)。】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千「府」字韻,頁十九上引「張元幹蘆川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十冊)】

  瑤真館

廣陵祠裏尋常見,又向山陽樓外開。須信月明風露下,飛仙玉節有時來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「館」字韻,頁十上引「歸來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)】

  代賀侍御啟

學術貫通於古今,名節遠追於賢哲。柔不茹而剛不吐,事可法而德可尊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五「尊」字韻,頁十六下引「張元幹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一冊)】

  聖跡院出隊來化疏

舊歲旱暵甚廣,諸方乃大例關堂;今春飢饉異常,此地亦隨時貴糴。維康僧之香火,號聖跡之道場。初無田疇,悉仰檀越。鐘魚之響已間斷,粥飯之緣將落空。是念貧女一錢,辦心即同辦供;稍寬齋腸三篾,知恩方解報恩。欲種善因,勢須猛捨。莫看居士面,且試老婆心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五千一百四十「隊」字韻,頁十一上引「張元幹歸來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)】

  代祭石林文

以真儒自負,以舊德自居。年踰從心,而神明未衰;位參揆路,而勤儉有度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七百七「度」字韻,頁一上引「張元幹蘆川歸來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九冊)】

 鄧深:《大隱居士集》二卷

鄧深,字資道,一字紳伯。湘陰(湖南)人。宋紹興中(一一三一──一一六二)進士,知衡州,擢潼川漕,以朝請大夫終於家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大隱居士集》二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鄧紳伯詩 【 十三條】  鄧紳伯詩集 【 二條】

鄧紳伯集 【 八條】

以上共二十三條,校清汪家聲刊本(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)《大隱居士集》二卷,館臣漏輯者十七條。

  木芙蓉

露冷煙凄草樹荒,木芙蓉好試平章。蒲萄晚葉尤宜日,芍藥秋花正耐霜。蜀錦卷幃粧院落,春宮開鏡照池塘。寫容安得劍南老,聊復殷勤酹一觴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五百四十「蓉」字韻,頁六下引「鄧紳伯詩」。(影印本第三冊)】

  六言四首 【 (次韻月湖控巴臺落成)】

   其一

三峽上遊煙水,四川極險關山。滿市笙歌晝永,漫山桃李春閑。

   其二

處處賞心宜主,公來詩眼偏明。掃千軍有筆陣,可一日無酒兵。

   其三

百千年陣磧在,六七月雪流來。文筆手巾南向,白鹽赤甲東回。

   其四

嗟此地得何晚,見孤芳陋羣妍。小試鳳樓工巧,終圖麟閣風煙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百九十九「詩」字韻,頁九下引「鄧紳伯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冊)】

  絕句 【 (次韻還徐廣文詩卷)】

   其一

兀坐長吟五十詩,怪來几案夜生輝。胸中錦段明如許,羞得吴娃懶上機。

   其二

桑里相聞路一程,無從欵接笑談清。那知邂逅論詩處,秋滿瀟湘鴈送聲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百九十九「詩」字韻,頁九下引「鄧紳伯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冊)】

  絕句 【 (月湖在朝惠筆二十枝墨二笏筆達墨不至)】

毛穎諸孫二十輩,千里相看誰與同。有兩客卿變名姓,烏有先生亡是公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百九十九「詩」字韻,頁九下引「鄧紳伯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冊)】

  漫成

飲罷浮蛆聊隱几,醒來捫虱謾看書。風清襟袖涼無限,雲晚溪山畫不如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百九十九「詩」字韻,頁九下引「鄧紳伯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冊)】

  遊仲文園池

曲岸呼舟疾,幽園躡屐徐。軒窗數椽屋,雨露四時蔬。補塹新移竹,穿池待種魚。花間留客晚,數問酒何如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千五十六「池」字韻,頁九上引「鄧紳伯集」。(影印本第十四冊)】

  遊方壺

趙醇道相拉把酒,饒簿述古同之。別後述古寄詩,次韻以謝。摘勝尋幽須攜壺,人生偷取醉工夫。楚天雲淨秋雨餘,王孫招客追觀娛。晝寢忽來喚宰予,道有方壺宜同趨。江神解事驅龍魚,水波不興清風徐。柔櫓咿啞人歌呼,美酒滿載不待沽。登亭忻興竹鶴徙,有徑深穩醉何虞。住處領略貪須臾,頻頻改席殊趑趄。湘流渺渺含碧虛,孤煙落日不可模。市塵彼岸自一區,嘉木奇石鄰座隅。亭下蒲帆逝不居,往往望此如仙都。近對岳麓翠屏鋪,上頭目力到重湖。昔年登覽蔾杖扶,清涼甘露來香厨。相看不遠跡尚疏,濟勝之具空踟。興盡請以歲月書,仇香酒墨鸞鳳如。別後寄我詩成圖,為問畫家傳本無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二百五十六「壺」字韻,頁十九下引「鄧紳伯詩」。(影印本第十七冊)】

   【 江村】

鵝鴨江村曲,人家竹樹深。閑雲自來去,皎日屢晴陰。水送園蔬葉,谷傳樵斧音。瘦驢鞭不動,風處得披襟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七十九「村」字韻,頁四下引「鄧紳伯詩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冊)】

  遊東屯

滿目燒佘田險,那知此地偏。一川通穩水,百頃著平田。茅屋址猶在,草堂名自傳。蠻歌晚來起,仍覺在天邊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七「屯」字韻,頁十二上引「鄧紳伯詩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二冊)】

  次韻餞行 【 (吴孔叔除服參部)】

君到西湖四月天,酴醾過後藕花前。卻看梅子垂金彈,恰映楊花鋪白氈。擲帽袁耽無復戲,著鞭祖逖有誰先。姑蘇儻見平反使,生澀休言有此篇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千六百二十八「行」字韻,頁五下引「鄧紳伯詩」。(影印本第九十五冊)】

  留通商館數日

商館非閑地,閑人偶在旁。無端聲利役,有許去來忙。受雨芭蕉響,懷風(禾罷)(禾亞)香。江郊秋易盛,早獻十分涼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「館」字韻,頁十四上引「鄧紳伯詩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)】

  訪天寶洞

遠尋仙洞上崔嵬,洞口諸峰翠作堆。先把姓名書洞竹,洞門終待玉匙開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三千七十五「洞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鄧紳伯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三十四冊)】

  清處為書記曾魯卿作

小竹聊須長,閑花懶復栽。泉聲洗歌吹,雲氣障塵埃。籟靜初香裊,琴橫月上來。有時聞警露,夢覺自蓬萊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「處」字韻,頁十八上引「鄧紳伯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二冊)】

 吴芾:《湖山集》十卷

吴芾,字明可,自號湖山居士。台州仙居(浙江)人。宋崇寧三年(一一○四)生。紹興二年進士。為祕書省正字,後官禮部侍郎,歷守數郡,以龍圖閣學士致仕。淳熙十年(一一八三)卒。謚康肅。《宋史》卷三八七有傳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湖山集》十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吴芾詩 【 三條】  吴芾湖山詩集 【 三條】  吴芾湖山集 【 三十條】

吴明可詩 【 一條】  吴明湖山集 【 一條】

以上共三十八條,校《仙居叢書》本《湖山集》十卷及《補遺》一卷,館臣漏輯者一條。

  酬楊直閣知府

識破人間偽與真,自憐擾擾百年身。誰教來作剖符客,仍更去為分閫人。故里溪山空入夢,舊家亭館想生塵。願言天意終從欲,歸去林間度幾春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九百九十九「府」字韻,頁十五下引「吴明可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九冊)】

 王之望:《漢濱集》十六卷

王之望,字瞻叔。襄陽穀城(湖北)人,後寓臺州。宋紹興八年(一一三八)進士。累遷太府少卿。孝宗朝,除戶部侍郎,充川陝宣諭使,官至參知政事。乾道元年,起為福建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士,移知溫州。尋罷歸。乾道七年(一一七一)卒。《宋史》卷三七二有傳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漢濱集》十六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王之望集 【 一條】  王之望漢賓集 【 一條】  王之望漢賓先生集 【 二條】

王漢賓先生集 【 四十四條】  漢濱先生集 【 一條】  《播芳大全集》引 【 二條】

以上共五十一條,校《湖北先正遺書》本《漢濱集》十六卷,館臣漏輯者十四條。

  再和 【 制帥】

   其一

用盡登山力,方知行路難。孤峰寧久駐,半嶺敢求安。遠目窮千里,危腸攪百酸。川原忽開豁,歧路正平端。

   其二

露宿風餐走部封,要詢民謨下情通。消磨光景驅馳裏,疲弊精神倥偬中。珠玉忽收千里贈,塵埃頓洗一襟空。病餘快覺心情爽,愈卻頭風耳不聾 【 (來詩云:「來時梅破萼,忽折枝頭酸。」此句形容節物,可見征役之久。其為警策,古作者不足進也)。】

   其三

丘園養浩久懷安,忽侍天威咫尺間。草制方觀周誥命,籌邊聊重蜀江山。摶風已激三千水,掣電終歸十二閑。天遣詞人來作牧,勒銘重刻劍門關。

   其四

懷感慨少多違,世路迍邅老更迷。松檟十年乖種植,妻孥萬里困攜提。龍門偶幸餘光借,鷹塔曾同伯氏題。擁篲秪今知不晚,曹裝猶未去三齊。

   其五

武林一別幾經秋,誰料同為錦里遊。蒹葦已慚瑤樹倚,瓊琚乃愧木瓜投。小詩勉向忙中和,大白難禁醉裏酬。他日東南陪晤語,故應相對話刀州。

   其六

聖主不忘遠,惠懷堯所難。如何吾所部,疲瘵未全安。詔條少宣布,牒訴多悲酸。撫節夜長歎,憂慚非一端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五千一百三十八「帥」字韻,頁七上引「王漢濱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六十三冊)】

  賀秦相子登第啟

魁擢南宮,鼎陞上甲。並桂枝而爭秀,持荷橐以躋榮。凡在陶鎔,悉同鼓舞。竊以世傳素業,從古為難。報至後昆,其天已定。負大實由於積厚,源深必致於流長。惟君擇臣而臣擇君,茂熙帝載;宜子生孫而孫生子,疊冠賢科。恭惟某官,盛德格天,陰功蓋代。躋斯民於仁壽,可謂無前;育天下之英材,固應有後。遂使含飴之愛,爭先入彀之雄。襲威鳳之羽毛,奪老龍之頭角。《中庸》繼統,與子思而皆然;《江漢》陳篇,看召公之是似。某遠聞盛事,喜倍常倫。三葉貂蟬,方仰傳家之慶;一巢燕雀,尤傾賀之誠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一百三十一「第」字韻,頁三十一下引「王漢濱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八冊)】

  賀狀元及第啟

臚傳上第,魁冠羣英。下明詔於九天,恩光桂籍;收大名於一日,光映儒林。伏惟驩慶。恭惟某官,英氣凌雲,宏材聳壑。富以巾箱之學,發為金石之辭。卓爾異人,時推於間出;偉然大器,不俟於晚成。以妙齡秀發之資,奉高誼講聞之對。諸老誰先於賈傳,天子親擢於平津。喜黌舍之有人,掩辭場之得雋。惟他日公卿之路,當由此而致君;凡一時父母之心,皆向風而祝子。華塗始踐,遠業難量。某久厭虀鹽,更窺珠玉。知洋洋於流水,偶贊文衡;引皓皓於明堂,實由聖鑒。擁長牋而肯顧,溢陋巷以生光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一百三十一「第」字韻,頁三十二上引「播芳大全集》引「王瞻叔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四十 八冊)】

  賀狀元及第啟

唱第中宸,冠名上甲。雖事從故典,推龍首以居先;而恩出清衷,並桂林而擢秀。伏惟慶慰。恭惟某官,文知體要,學有淵源。望久重於鄉閭,聲特高於場屋。屢泣荊山之璞,知者其誰;獨入豐獄之光,終然莫掩。擅世學以獨步,沾皇澤以兼文。有孤黃卷之心,恥試紅塵之吏。再鼓作氣,一鳴驚人。冕旒凝乙夜之觀,軒陛自春雷之震。以賢良三策而為舉首,遂繼家風;起徒步數年而取封侯,更看晚節。某頃因乏使,忝預攸司。設網於河,偶值靈龜之入;窺 【 班】  【 斑】 以管,詎窮文豹之奇。方喜得於真才,忽過蒙於盛禮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一百三十一「第」字韻,頁三十二上《播芳大全集》引「王瞻叔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八冊)】

  論虜人有侵犯之漸劄子

契勘信陽軍係兩縣,信陽去淮近處纔四十里,羅山去淮近處纔二十里。北邊淮河,東抵蔣州期思縣,西抵隨州棗陽縣界,通計二百一十九里。南係本軍界,北係蔡州界。其二百一十九里間,蔡州建十二寨,每寨十人,馬十匹,臨淮河無三二十步。緣蔡州係上流,去唐州桐柏山不遠。稍無雨半月十日,則淺處止於三五寸,深處亦不過一二尺,並可褰裳往來,略無阻隔。若以邊淮州郡計之,如隨、蔣、安、豐、濠、泗等州,不下千有餘里。所建寨柵,所屯人馬,想見不少。而我曾無毫髮之備。萬一寇盜長驅而來,蕩蕩然更無亭障。深可慮者,彼蓋我之讎也,豈斯須忘於我哉?今其猶離巢穴,而躊躇洛汴。其意決有在,又豈可恃朝夕之安,而不為長久之圖乎?茲又非言之所能盡,伏惟樞密相公特賜鈞念,以為宗社生靈之福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八百七十六「虜」字韻,頁二十六上引「王之望漢賓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七冊)】

  馮奉世陳湯伐虜予奪不同策

愚嘗讀《春秋》,得孔子之意。其用法為至寬,錄功為至悉。褒人之善,惟恐其不及;貶人之惡,惟恐其或過。始誠善矣,或不善於終,則委曲而為之諱;終誠善矣,或不善於始,則闊略而許其變。然後知聖人之至仁,《春秋》之忠厚也。夫《春秋》,天子之事也。孔子嘗曰:「天下有道,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。」宜乎筆削之際,不以假人。然於齊威晉文之事,則予而進之。夫召陵之役,專征之罪也,而《春秋》予之曰:「楚屈完來盟於師。」盟於召陵,首止之會,不臣之誅也,而《春秋》予之曰:「會王世子于首止。」城濮之勝,善戰之上刑也,而《春秋》予之曰:「戰於城濮,楚師敗績。」河陽之朝,致君之不恭也,而《春秋》予之曰:「天王狩於河陽。」夫齊威晉文,若責之以王者之法,罪不容於誅,孔子非特錄其功,又為之諱。其惡滅項不書齊,為威公諱滅國也。重耳不書入,為文公諱本惡也。嗚呼,《春秋》之忠厚如此。而後世學《春秋》者,乃侵刻苛細,集小過以加人。予善惟恐其深,貶惡惟恐其淺。孰謂《春秋》之學,流而為申商之刑名乎?公孫弘以《春秋》起海濱為漢相,不大明孔子之意。以舉明主於三代之隆,惟聞假其義以繩臣下而已。天下之士,翕然向之。終軍引王者無外,以詰徐偃。雋不疑引蒯聵之事,以執方遂。斷斷焉如老獄吏,喜陷害人,無一毫愛利之心。漢法之所以慘虐者,諸儒與有力焉,豈不哀哉。其後馮奉世誅莎車,陳湯滅郅支,漢欲封此兩人。而蕭望之、 【 康】  【 匡】 衡乃以《春秋》之義,「大夫無遂事」,欲以矯詔罪之,二子卒不得侯。雖劉向、谷永,諄諄辯訟,累數百言,終屈於鄙生之議。蓋其刻薄之風,有自來矣。且《春秋》書遂有二義焉:「公子遂如京師」、「遂如晉」。公羊曰:「公不得為政也。」此無遂事之說也。「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,遂及齊侯宋公盟」。公羊曰:「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家,利社稷者專之可也。」此許其遂事之說也。望之 【 康】  【 匡】 街。漢之威德,暢於萬里之外,可謂不世之奇功矣。使得幸而列於《春秋》,則其安國家、利社稷,豈特一公子結而已哉?雖齊侯之伐山戎,叔孫之敗長狄,不足道也。固當享萬戶之封,受土茅之錫。卒為拘儒所抑,不得尺寸地,為子孫計,豈不痛哉?後世風俗委靡,無磊落傑特之士,未必非二人之所致也。我國家涵養天下,垂二百年,待士大夫可謂極矣。罪疑惟輕,功疑惟重。下僚小吏,有一節可稱,必旌表而錄用之,是真得《春秋》忠厚之意矣。然多難而來,無一人能自奮,以附於漢之二子者,承學之士深有恥焉。雖然,《春秋》之法,不責人以所難,故魯威公薨於齊,歸而書葬。不以不討賊之例,責其臣子,蓋齊強而魯弱,人有所必不能也。今之醜虜,視莎車、郅支蓋相萬萬,豈可以漢之二子,責當世之士哉?孟子所謂論其世者,蓋謂是乎?執事其思之。衡專引襄仲之事,至於公子結之會,則沒而不言,是猶姦吏之弄法輕重其心,豈知《春秋》者哉?若果知《春秋》,則宣帝之族霍氏也,望之何不以《春秋》「善善及子孫」之義爭乎?元帝之用恭顯也,衡何不以《春秋》不近刑人之義爭乎?且夫《春秋》以天子之宰,通乎四海,故葵丘之會,尊宰周公。而望之乃輕丞相於朝,則是望之固《春秋》之罪人矣,尚何敢正奉世乎?春秋諸侯不得專地,故譏鄭伯以璧假許田,而衡乃擅益樂安侯田四百餘頃,則是衡固春秋之罪人矣,尚何敢正陳湯乎?愚每讀《漢史》,未嘗不為二子憤疾而扼腕也。方莎車畔漢,鄯善以西皆絕不通,漢幾失西域矣。郅支在五重城,破呼揭堅昆丁令,兼三國而都之,結康居以自固,漢幾苦此虜矣。二子忠義奮發,出萬有一生之路。不調郡國一兵,不費大農一錢,不失天子一矢,而使歷載逋誅之虜,頭竿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八百七十六「虜」字韻,頁三十二下引「王之望漢濱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七冊)】

   【 講義】

    【 詩‧桃夭】

「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之子于歸,宜其室家。桃之夭夭,有蕡其實。之子于歸,宜其家室。桃之夭夭,其葉蓁蓁。之子于歸,宜其家人。」  木或華縟而實不甘,或實豐而華不茂。若夫華實兼盛,而又早實者莫如桃,故詩人以興焉。「夭夭」,少好之貌,興其早成也。「灼灼其華」,以興其容之麗。「有蕡其實」,以興其德之美。「其葉蓁蓁」,以興其服飾之盛。蓋有容而無德,則其合或不以正。合不以正,則其服飾亦不能以備禮。今也容德如桃之華實,服飾如其葉之茂,而于歸於夭夭少好之時,此序所謂「男女以正,婚姻以時」者也。葉者所以茂其枝幹,猶服之蔽身也。故詩人以其蓁蓁,興服飾之盛焉。其始歸也,男親迎以下女,所見者婦容而已。故一章言其華,而曰「宜其室家」。室家云者,女上而男下,始歸之時也。其既歸也,女以正而承夫,則婦德著焉。故二章言其實,而曰「宜其家室」。家室云者,夫先而婦從,既歸之後也。惟其合也以正,則服飾足以備禮。服飾足以備禮,則非特夫婦之相宜,其室家之人舉將宜之。故三章言其葉,而曰「宜其家人」。蓋鑽穴踰牆,則父母國人皆賤之,何以得家人之宜乎?此「親結其縭,九十其宜」。《東山》所以詠「其新之孔嘉」也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五千二百六十八「夭」字韻,頁六上引「王之望集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八冊)】

   【 詩‧漢廣】

   其一

李 【 白】 曰:「休息,古本或作休思。」今當且作休息。夫木固有可息之道,今不可息者,以其喬故也。女固有可求之道,今不可求者,以其正故也。其言不可求思,程氏謂「不可以思求」,此泥於序,所謂無思犯禮也。夫思者,語辭。如所謂「神之格思,不可度思,矧可斁思」,皆是語辭也。泳者,潛行為泳。鄭氏曰:「水底行也。」方,《論語》曰:「乘桴浮於海。」即此是也。孫炎曰:「方,水中為泭筏也。」桴編竹木,大曰,小曰桴。漢水有可潛行之道,而不可泳者,以其廣故也。江有可乘桴之道,而不可方者,以其永故也。此亦是「南有喬木,不可休息」之意。夫「漢上游女」至「易動也」,又況游行之地,非在閨門之內,傅姆之側也。今也能守貞潔之行,而不可求,則當時之女可知。孔氏曰:「《內則》曰:『女子居內。』深居固門,閽寺守之,則貴族之女也。庶人之女,則執筐行饁,不得在室,故有出游之事,此漢上之女也。」其言甚善。惟以女子不可求,以喻漢廣之不可泳,江永之不可方。苟惟犯於非禮,則如「匏有苦葉」之詩,「深則厲,淺則揭」。深厲淺揭,惟吾所欲,曾不顧禮義之如何耳。「翹翹」,薪貌錯也。楚在雜薪之中,吾欲取其翹翹者而刈之,楚即薪也。蔞,《爾雅》云:「購, 【 商】  【 蔏】 蔞。」郭璞云:「 【 商】  【 蔏】 蔞,蔞蒿也。」於雜薪之中,而取其翹翹者,以比眾女之中,欲取其貞潔者也。惟其欲取其貞潔者,故我欲得之為室家,我則秣馬以聘之矣。又思之而不可得也,故又繼之曰:「漢之廣矣,不可泳思。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」觀此則知周南之婦人,其貞潔如此。雖當時男子有「翹翹錯薪,言刈其楚。之子於歸,言秣其馬」之意,以其貞潔不可求而止。遙想其貞潔之行,使人望而畏之。而暴慢之心,不可復作。觀此詩曰:「漢之廣矣,不可泳思。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」所以想見當時之事也。昔尹翁歸為東海太守,過辭廷尉于定國。定國家在東海,欲屬托邑子兩人。令坐後堂待見,定國與翁歸語終日,不敢見其邑子。既去,定國乃謂其邑子曰:「此賢將,汝不任事也,又不可干以私。」嚴君平治蜀,李強欲辟為從事,終日言而不敢語。是二人者,瞻其容,望其貌,使人無有易慢之心,亦士夫所難能也。今周南之婦人,亦能如此。則當時士大夫,亦皆有尹翁歸、嚴君平之風矣。三代之風,所以直道而行,非後世所可得而髣髴也。

   其二

黃曰:「南方之木,高而不可休。非不可休也,見喬木者自無休息之心也。漢上之游女,正而不可求。非不可求也,見游女者,自無犯禮之意。」按《詩》中凡曰「思」者,皆是語辭。然亦不可執辭而求詩,當隨其篇意而求之也。序言「無思犯禮」,而詩人反覆言之,亦必有說。水可泳也,見漢之廣者,自不復有泳之之思。水可方也,見江之永者,自不復有方之之思。釋文曰:「潛行謂之泳。泭筏謂之方。」此如游女可以禮求,不可以非禮犯。故復喻之曰眾薪錯薪也,我欲得其尤翹翹者。如江漢游女,我欲得其尤美者。繼之曰:「言秣其駒」,「言秣其馬」,謂是子若歸於我,當以正禮親迎之也。於是復陳其不可犯之實。歐氏謂:「秣其駒,秣其馬,如所謂雖為執鞭,猶歆慕焉。」如此則是已有淫慾之念矣。夫人惟其顧禮義也,則曰「漢之廣矣,不可泳思。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」。至於不顧禮義,則深厲淺揭,惟其所欲,而尚奚所懼哉?文王之時,以漢上之游女猶不可犯,則其風之美可知,故美化行乎江漢之域。噫,政令不足以毆人,而禮義足以感人。王烈之里,有盜牛者,主得之,盜請曰:「刑戮是甘,乞不與王彥方知也。」故節義清修之士,且足以為人之感服。不仁者不敢入其門,不義者不敢至其廬。況文王后妃風化之美,則江漢之域,無思犯禮,豈不宜哉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千九百三「廣」字韻,頁十八上引「王漢濱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十九冊)】

 曾協:《雲莊集》五卷

曾協,字同季。南豐(江西)人。宋紹興中(一一三一──一一六二)舉進士不第。以蔭仕長興丞。遷嵊縣丞、鎮江府通判、臨安通判。乾道七年知吉州,改撫州、永州。乾道癸巳(一一七三)卒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雲莊集》五卷。
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
曾協詩 【 三條】

曾協雲莊集 【 十七條】

以上共二十條,校《豫章叢書》本《雲莊集》五卷,館臣漏輯者八條。

  和史志道侍郎 【 (正志)】 遊朝陽巖

   其一

經行犖确看嶙峋,曳履枝笻躡後塵。自是高懷元落落,向來喜色見津津。宜搜今古風流遠,得助江山句法新。好逐秋風上霄漢,卻留盛事付州人。

   其二

簿書堆案阻尋幽,想像高人物外遊。自昔品題多北客,故知物象勝中州。雲經亂石餘膏潤,煙過懸崖自去留。暫俯澄潭倚蒼壁,已疑身世在鼇頭。

   其三

興來小渡喚方舟,霽色天教足勝遊。但覺賞心追昔事,不知飛詔下皇州。班行便覺九天近,登覽何辭一日留。懸想他時百僚上,亦思清景幾回頭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千七百六十三「巖」字韻,頁十四上引「曾協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冊)】

  戶部趙侍郎啟

某官氣全剛大,德備中和。內外踐揚,獨被上心之簡在;邇遐嚮慕,最為人望之依歸。既進處於禁塗,遂領司於邦計。錢流地上,聊觀劉晏之謀;粟積關中,備見蕭何之畫。豈止儀刑於公族,蓋將尹正於具僚。俯憐云云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三百四「郎」字韻,頁十三上引「曾協雲莊集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二冊)】

  代謝宮祠啟

猶新,未覺塵生於圖史;齎糧具在,不令囊竭於薪炊。妻子出迎,共戴欣愉之色;交朋相賀,重尋漫浪之遊。指衣褐卒歲之期,遠簿領窮年之擾。東阡北陌,常逢一笑之歡;左詩右書,不起萬鍾之慕。豈伊天與,殆過自謀。此蓋伏遇某官,衣被多方,權衡當世。炳若三階之峻,屹然一柱之安。凡四海之有生,畢獲其所;雖匹夫之甚賤,不使之窮。肆令一介之微,更冒曲成之賜。某敢不鏤膺識感,引脰知歸。賦厚祿於私門,未知曷稱;詠太平之盛際,徒有私心。W敢希於進取,心常幸於退藏。偶際會於亨時,驟激昂於晚節。棗膏昏鈍,繆寶薰;蟠木輪囷,謾施利刃。凡茲遇合,盡出哀憐。二千石之榮名,嘗班郡紱;十五年之隱吏,久蠹倉儲。初無口舌之勞,積有面顏之靦。去弊廬之屬耳,辭端闕以歸歟。履W結綬上都,仰覿光儀之盛;奉祠私室,坐尸稍之優。曾是妄庸,有此僥倖。竊念某材低賤隸,志慕古人。自失足於世科,遂強顏於祿仕。冬裘夏葛,徒知清約以持身;口誦手抄,尚冀衰遲之卒業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五百三十九「啟」字韻,頁八上引「曾協雲莊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六冊)】

  代謝再任宮祠啟

飽食居家,久負素餐之責;仍年滿秩,特加申命之私。拜賜增慚,拊宮滋幸。竊念某早登仕籍,晚領州麾。荷知遇之甚優,恨綿薄之莫稱。自解竹符之職,繼求香火之司。歲計有餘,愧積糜於稍;年運而往,驚頻閱於星霜。揣分則宜,於勞何有。孰謂嵇康之懶,其如靖節之貧。雖志復在於投閑,而勢難希於竊祿。固已絕望,敢復自言。度越拘孿,曲蒙陶冶。矜憐窮悴,迥別等夷。獲舊物以遄歸,語故人而自慶。無衣褐以卒歲,蹙額頓開;不稼穡以取禾,靦顏安寄。夤緣有自,僥冒實深。此 【 孟】  【 蓋】 伏遇某官,諭道經邦,奮庸熙載。柔遠能邇,躋一世仁壽之中;聚精會神,千載明良之盛。掩雲臺之繪畫,有天下之勳勞。雖伊周無以加,彼姚宋不足進。憫一夫之失所,欲萬物之得宜。有如躍金,亦懼食志。與山川而等量,曾無棄人;同雀鼠以蒙生,將何報德。其為感臆,罔罄名言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五百三十九「啟」字韻,頁八上引「曾協雲莊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六冊)】

  代謝宮祠任滿啟

,便如素業;整詩書之廢忘,足慰平生。唯適之安,不耕而獲。閱寒暑之再過,驚歲月之屢遷。得洴澼之金,已盈宿志;受支離之粟,自愧何功。靜念叨踰,悉繄造化。此蓋伏遇某官,忠誠貫日,勳業格天。覆冒多方,蓋悅近而來遠;生成庶彙,咸蹈德以詠仁。肆憐一介之微,倍費曲成之力。憫其親逢於有道,弗使之窮;矜其不給於赴功,俾安厥所。某敢不銘心識感,揣分知優。擊壤而歌,徒切康衢之詠;捐軀以報,終酬大j使者侍祠,豈妄庸之可借;廩人繼粟,飽煖之無從。獲此逸居,忽焉滿秩。拊寸心而自激,引微脰以知歸。竊念某潦倒孤生,棲遲末路。自初年而入仕,嘗脫選曹;迨昌運之勃興,遂叨郡寄。雖驅馳而不息,終疲薾以難勝。解紱言歸,省愆自咎。曾匪淹時之久,遽叨真館之除。坐耗官儲,了無吏責。荒園日涉,觭戶晏開。問樵牧於比 【 治】  【 冶】 之恩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五千三十九「啟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曾協雲莊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六冊)】

  同官祭江總幹孺人文

維靈產自望族,嬪於相家。臭味不殊,世德相埒。婉嫕淑慎,著聲閨房。云胡不祥,璧玉俄毀。誰嗇其壽,而止於斯。念我友朋,失此嘉耦。並致餽奠,尚其燕娛。嗚呼哀哉,尚享。

 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五十「祭」字韻,頁十一上引「曾協雲莊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四十六冊)】